据《北京日报客户端》8月26日报道:全球瞩目的“9·3”纪念活动即将在北京隆重举行之际尚求100,竟然传出杂音: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发出“呼吁”,要求欧洲和亚洲各国领导人不要参加中国举办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理由是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
日本的这一举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其背后折射出的历史认知偏差与战略意图值得深入剖析。
第一,日本作为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和战败国,日本政府不但从来没有对其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进行过真正的反省和道歉,而且还在继承侵略者的罪恶。
在战败80周年之际,日本政府本应深刻反省历史,对侵略罪行持续表达歉意。然而,日方政要不但在8月15日公然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还试图通过外交渠道干涉中国“9·3”纪念活动的安排,令人瞠目结舌。
从历史维度看,日本此举是其长期回避战争责任的延续。二战后,日本虽在形式上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但在历史认知层面始终存在严重缺陷。
展开剩余78%据公开资料显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频率在近十年增加了37%,2024年更有内阁成员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日方政要不但在今年的8月15日公然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还试图通过外交渠道干涉中国“9·3”纪念活动的安排,令人瞠目结舌。
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倾向直接导致其对中国纪念活动的抵触心理。日本学者中岛康博的研究指出尚求100,日本教科书对侵华战争的描述存在系统性淡化,约76%的教材将"侵略"改写为"进出",这种刻意模糊战争性质的做法,使得日本年轻一代难以形成正确历史观。
第二,日本政府不安分的野心还在不断地膨胀,他们针对中国不断地扩大军事实力
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日本的举动暴露其地缘政治算计。当前亚太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日本试图通过削弱中国主导的纪念活动影响力,来强化自身在区域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2024年《防卫白皮书》将中国军力发展描述为"最大战略挑战",其防务预算连续12年增长,2025年达到GDP的2.3%。这种将历史问题与现实战略捆绑的做法,实质上是要构建针对中国的"价值观同盟"。
德国国际政治学者穆勒指出,日本正试图将历史记忆问题转化为地缘政治工具,这种操作严重违背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
第三,日本的呼吁站不住脚,不但严重违反联合国精神,而且更是反人类的
俄罗斯、法国等国每年都举行胜利日阅兵,德国领导人更屡次在集中营遗址忏悔。相比之下,日本不仅拒绝效仿德国的反省态度,反而阻挠国际社会共同纪念,这种双重标准令人质疑其维护和平的诚意。
日本这种不反省、不道歉的行为与当年受到美国的影响,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没有得到完全彻底的清算有关。
第四尚求100,日本政府太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他们的这种呼吁只会加强爱好和平人民的逆反心理
连菲律宾外交部都已明确表示将派高级别代表团参加中国纪念活动,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学者也组建了"亚洲历史记忆联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国内也有良知声音存在,如"日中友好协会"计划组织300人代表团访华,日本和平博物馆更举办了"731部队罪证展"。
这些动向表明,日本政府立场并不代表全体国民意愿,其历史修正主义政策正在国内外遭遇越来越强的抵制。
从更深层次看,此事折射出东亚历史和解的结构性困境。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的统计显示,关于二战历史的认知差异点达68处,其中54处涉及日本侵略定性问题。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区域研究报告指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倒退,使其难以在东亚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相比之下,德国通过支付约700亿欧元赔偿、建设4500处纪念设施等实际行动,基本完成了与邻国的历史和解。
第五,国际社会应对日本的行为保持警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强调:"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杜绝悲剧重演。"
中国举办的纪念活动聚焦和平与发展主题,2025年活动将特别设置"和平论坛"环节,邀请各国专家探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日本若继续逆历史潮流而动,只会加剧自身在亚洲的孤立处境。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对日本应保持足够地警惕性和战略定力。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完善历史叙事体系,建立包含文字、影视等在内的历史文学作品。
牢记历史,并不是牢记仇恨,而是通过对中国人民顽强抗击侵略者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提高中国人民的警惕性,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如果日本政府非要继承和充当过去那个侵略成性的军国主义政府,遭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反对是具有理所当然地正义性。
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新近获得的2.3万页史料和800分钟影像资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要扩大国际反战统一战线,与德国、以色列等重视历史记忆的国家加强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已与17个国家建立二战档案共享机制,这种基于史实的国际合作,正是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最有力回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日本政府当前的做法,与其标榜的"和平国家"形象严重背离。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任何企图扭曲历史、破坏和平的言行都注定不得人心。
唯有正视历史尚求100,方能开创未来。
发布于:北京市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