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在内的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捷希源配资,并发布具体实施方案。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人注目。方案系统部署了七大方面共22条改革举措,而在促进技术要素成果转化领域的多项创新安排,更是凸显出广东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显著优势与坚定决心。
广东促进技术要素成果转化的优势,体现在制度创新的前瞻性与突破性上。方案明确提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有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并将经验推广至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这一举措直指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痛点——产权激励不足,通过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产权自主权,极大激发了其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内在动力。同时,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提高研发团队对成果转化净收益的分享比例至50%以上,建立了更加市场化、激励相容的收益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的智力付出能得到合理回报。
资源配置方式的灵活性与市场导向,是建立“广东优势”的基石。方案鼓励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资源配置、成果评价制度”捷希源配资,这意味着创新资源的流向将更紧密地贴合市场需求和产业趋势。
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部属高校在粤新型研发机构享受地方优惠,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优化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及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并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市场信号主导的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吸引和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
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深度融合,也是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显著特色。方案支持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使用方式,推进国有创投机构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并优化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市场。
这些金融领域的配套改革,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多元的金融支持。一个活跃的创业投资市场和高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能够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加速技术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进程。
纵观全球创新高地的发展经验,良好的创新生态和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是关键支撑。广东,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市场主体、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联通国际的独特优势。
当前,通过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广东正奋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
此次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湾区,尤其是在技术要素领域的一系列大胆探索,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广东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的优势,这不仅是释放本地创新潜力的关键一招,也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宝贵的“广东经验”和“大湾区模式”。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陈杰生 吴璇
文: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捷希源配资
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